您的位置: 首页 > 米乐官网

米乐6-米乐官网

米乐6

联系人:任经理

手机:187-3816-1163

邮箱:3180485908@qq.com

地址:郑州市郑东新区绿地之窗尚峰座7层712室

米乐电竞:韩国“三明治”理论是什么?韩国教授:别再认为中国想要赶超

浏览次数: 21 发布日期: 2024-03-25 12:31:43 来源:米乐电竞 作者:米乐官网

返回列表

  不过令人惊讶的是,作为韩国主流学者,金道男在节目中科普“三明治理论”,目的却并不是为了提升自己国家的民族自豪感。

  恰恰相反,在接下来的节目中,金道男不仅推翻了所谓的“三明治理论”,更是不留情面的表示:当今中国青年的眼中根本没有韩国。

  照理来说,金道男作为曾经数次旅居中国的“中国通”,他对中国的看法,可以说是比较中肯客观的。

  但在韩国网友看来,金道男的观点完全是空穴来风。即使后者拿出实例举证,也并没有平息这场风波。

  作为中国的邻邦之一,从某种程度上来说,韩国其实一直都活跃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。

  不过与战国时期惨被吞并的韩国不同,贴上大酱汤标签的现代韩国,虽然一直游走在灭国边缘,但因为运气极佳,所以幸运的留存到了今天。

  而在它短短的一千多年历史中,中国当仁不让的占据着领头羊地位,既是邻友,更像是君主。

  然而因为种种原因,夏王帝辛的叔叔箕子不愿附属周王朝称臣,于是便带着部分商朝遗民远走朝鲜半岛,并在这里建立了政权,史称箕子朝鲜。

  周人尚赤。为了能与自己侄子统领的周王朝区分开,箕子便保留了商朝旧俗,以白色为正统色,踏踏实实将国家发展了起来。

  所以在刘邦建汉之初,朝鲜国还曾迎来大批燕人迁徙,人口规模得到了极大的提升。

  直到汉武帝二年,因为汉朝的参与,朝鲜国才一分为三,并逐渐形成高句丽、新罗、百济等政权,开始作为中原王朝的附属国而存在。

  在后来漫长的历史发展中,朝鲜国先后历经宋、金等朝,一边积极向中国进贡,一边享受着来自中国的文化馈赠。

  在这段时间里,朝鲜国吸收了大量中国本土文明,这在他们的服饰、制药、建筑等方面都有所体现。

  只不过为了表明自己的臣服地位,朝鲜国以“王”为最大统领单位,在称呼上极力规避帝皇威严。

  但等到了清朝末期,一场突如其来的动乱却改变了中国与朝鲜国传承已久的君臣地位。

  甲午中日战争后,作为战败方,中国不得已将朝鲜国实际控制权交由日本,结束了两国的宗藩关系。

  不同于彼时山河破碎的中国,政权交割后,运气极好的朝鲜国还得到了沙俄势力的介入,分化成朝鲜与大韩两方政权,在一定程度上避开了战争的锋芒。

  也正是因此,从藩属地位成家立业的大韩民国,也就是如今的韩国才更加狂放,举手投足都有着暴发户的自大与骄傲。

  再加上此后中国进入了漫长的发展停滞期,久而久之,友谊的裂痕开始出现在东亚土地上。

  为了撇清与中国的关系,在近几年的时间里,韩国不仅完全否定“箕子朝鲜”的存在,甚至还一度发展到了数典忘祖的程度。

  2005年,韩国不顾中国反对,向联合国递交了一份申遗报告,要将江陵端午祭作为世界非遗项目申报。

  虽然名字略有不同,但不可否认的是,韩国所谓的“传统文化”江陵端午祭,正是中国端午节的分化发展。

  面对愤怒不已的国人,韩国还大言不惭的争辩,试图从祭拜对象、节日持续时长等方面来与中国的端午节割席,从而实现自己的文化独立。

  在韩国人的逻辑中,韩服起源于韩国漫长的历史发展,与中国的汉服不仅没有直接关联,甚至还可以被视作汉服的“祖先”。

  为了自圆其说,韩国人还自创了名为“新罗汉服”的传统服饰,将上着短衣、下穿长袍的服饰风格归为韩国独有。

  殊不知,在新罗政权存在的短暂时间里,朝鲜根本没有任何独立的服饰产生,身处朝鲜半岛的所有政权,都在效仿中华服饰。

  就连如今被韩国奉在神坛的小袖宽袍与黑笠大帽,也都起源于明代的宽袍大袖和乌纱帽。

  而这些传统服饰在版型、接口方面的差异,其实是因为两国织造能力的不同。韩国在织造能力方面的欠缺,注定让他们的服饰停留在短袖、快摆的尴尬区间里。

  只不过,对于这些摆在明面上的实物证据,韩国心照不宣的选择了沉默和无视,这也成为了中韩网民敌对状态的根源所在。

  而除去在传统方面的争端,近代中韩两国也在经济方面有着不同程度的矛盾与分歧。

  有资料显示,在韩国2000-2007年的新闻报道中,中国大多以相对负面的形象出现。

  韩国即使承认中国是一片充满机遇的土地,也会在字里行间暗示中国的发展环境已经开始不断恶化,以此来间接提升本国国民的民族自豪感。

  特别是在2006年后,韩媒对中国报道的风向,明显偏向于指控韩资过多流入中国,使得韩国国内出现投资困难、资金回流或就业困难等问题。

  但比较意外的是,在2000年之前,中韩两国的关系却格外友好,甚至撑得起一句邻国盟友的称号。

  上世纪90年代,韩国就在中国盐城建立了第一家韩资企业,并号召韩国民众前往盐城发展,直接推动了中国的外贸经济发展,贡献颇大。

  在1992-1999的几年时间里,借由韩国这一门户,中国走向世界的脚步逐渐平稳有力。

  除去时间上的仓促,在经历了战争与殖民的双重洗礼后,于1948年建国的韩国,本质上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穷国。

  相比于同样百废俱兴的中国,彼时先天条件严重不足的韩国,甚至连最基本的温饱问题都无法解决,流民乞丐遍布荒野。

  在当时,韩国的国土面积不足10万平方公里。国土面积狭小不说,可耕地面积还少得可怜。

  如果换做梵蒂冈、图瓦卢这样的条件,韩国或许还能凭借文化特色产业杀出重围,给自己闯出一条致富道路。

  然而问题就在于,韩国虽然土地稀少,但人口数量却相对井喷,建国时就已经逼近2000万大关。

  再加上战争带来的毁灭性打击,被成为“东亚裹脚布”的韩国,便更显得狼狈不堪。

  据相关资料统计,朝鲜战争结束后,韩国的工业命脉几乎全断,直接经济损失高达30亿美元,不得不依靠美国的支援来残喘度日。

  作为一个在名义上已经独立的国家,韩国不是没有想过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经济路线。

  建国之初,李承晚政府就推行过“进口替代”战略,用提高关税的方法限制国外进口,以达到扶植本国企业的发展目的。

  只不过,由于国内市场太过单薄,韩国反而被“进口替代”反噬,出现了历史上最为严重的经济危机。

  作为一名重视经济发展的军人,朴正熙不仅终结了韩国的落魄历史,甚至还将本国经济一路带飞,并最终光荣跻身在了“亚洲四小龙”之列。

  吸收了李承晚政府的惨痛经验,朴正熙将经济发展重心转移到了出口外贸上,由点到面,从机械、电子等轻工业入手,培养起了一条龙的出口帝国。

  在政府与企业携手抗战的艰难背景下,三星、LG等知名跨国集团纷纷冒头,而有意识的基础环境建设,更是成为了韩国利益链条上的加分项。

  朴正熙执政的18年时间里,韩国GDP总量由原来的23亿美元飙升至232亿美元,直接开创了世界震惊的“汉江奇迹”。

  1987年时,凭借朴正熙政府打下的经济江山,韩国一跃成为全球第15大经济体,以名副其实的姿态进入了“亚洲四小龙”的队伍。

  反观当时的中国,虽然也在大力发展生产力,但因为种种因素限制,国内经济并未实现腾飞。

  特别是在看到中国开始对自己的韩流文化盲目崇拜,甚至争相模仿时,韩国人的虚荣心便达到了极点。

  也正是因此,为了能将自己与从前的藩属历史区分开,成为发达国家后的韩国,便逐渐开始深化心中对中国的落后印象。

  即使是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已经甩开了贫国弱国的标签,沉浸在胜利喜悦中的韩国,仍然在自说自话强调着自己的碾压过往。

  直到现在,在被问起对中国的印象时,仍有相当一部分韩国人认为,中国人贫穷愚昧,没有几个小康之家吃得起猪肉。

  在网络信息如此发达的现代社会,隔海相望的邻国能将信息茧房建造的如此根深蒂固,恐怕离不开媒体的有意识宣传。

  虽然韩国民众依旧没放弃对中国的嘲讽鄙夷,但韩国政府和企业却从空气中嗅到了史无前例的危机感。

  据韩国通信社报道,在2007年年初,韩国对中国的贸易逆差首次下降,而对日本的贸易逆差却刷新了历史最高。

  就连韩国引以为傲的国防军事领域,也逐渐分化成美日澳三国的海洋势力和中俄两国为主的大陆势力。

  这样一来,在整个东亚版块,孤立无援的韩国便被夹在了中日两国中间,面临着前者的赶超与后者的压制。

  一直以来,韩国虽然实现了经济逆袭,却并没有成功甩开根植在烙印中的“小国”认知。

  在接收到中国高速发展带来的红利之余,中国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与宣传,反而成为了刺入韩国血肉的一根长钉。

  日本是工业大国,凭借现有的实力,韩国根本无法实现弯道超车,所以韩国自愿站在了日本的风口下默默耕耘;

  跟随自己的暴发户逻辑,韩国理所当然的替中国代入了卧薪尝胆的副本模式,将自己放在了即将被赶超的位置。

  在这样的思维认知下,中国越强,“中国学”的风越大,困住韩国人的“三明治”便越拥挤。

  所以为了平衡自己的心理落差,逐渐察觉到真相的韩国,只能一边叫嚣着中国的落后,一边在背地里拼了命的内卷。

  然而略微尴尬的是,在海的那头苦苦纠结分析利弊的韩国,却忘了观察自己“竞争对手”的应战态度。

  韩网就曾拿此事打趣称,对一个韩国人示好的方式,就是将韩国放在日本和中国前面,或者尽量不要放在最后。

  虽然这个笑话有些黑色幽默的意味,但作为同样受到过儒家思想影响的国家,中日韩三国确实都拥有相同的等级秩序观。

  不过与韩国不同的是,中国方面的“中日韩”,其实是参考了中国与日本和韩国的建交时间。

  但在韩国人看来,“中日韩”的称呼,简直就是将自己国家的尊严与地位狠狠踩在脚下。

  特别是在得知日本的称呼逻辑是“日中韩”后,韩国人仅有的体面便更加支离破碎了。

  站在国家的角度,选择什么样的顺序来特指三国,本来没有什么被拿出来讨论的必要。即使是屡次吊车尾的韩国,也大可以在本国使用“韩日中”的代号。

  在韩国人的逻辑里,吊车尾的国家不受重视,经济能力也最差,所以无论如何自己也不能被排在末尾。

  但韩国没有意识到的是,无论是从前的“中日韩排序之争”,还是最近的“三明治理论”,处处破防的本质是自己的自卑心在作祟。

  站在地缘政治的角度,由于地理位置特殊,韩国自古以来就夹在大国中间,饱受战争的折磨与破坏。

  特别是在日本长达50年的殖民,以及受到西方控制的朝鲜战争影响下,创伤过后的韩国民众逐渐变成了高敏感度的政治人群。

  相比于其他国家,韩国的自大有志得意满的虚荣成分,但更多的还是朝不保夕的自卑与惊惶。

  年吸引外资量猛增超118亿的中国,就是韩国的头号怀疑对象。所以为了扳回一局,韩国就不知不觉站在了中国的对立面。

  但其实,逐渐在国际舞台上找回话语权的中国,并没有打算成为以暴制暴的新生强国。

  作为东亚版图上的国土大国,中国对其他几个国家一直都奉行“相互依存 友好相处”的和平法则。

  自古以来,中国人都深谙“城门失火殃及池鱼”的古训,走的是专注自身的发展路线。

  特别是在现如今全球资源共享的大环境下,如何站在更好的方位纵览世界,才是每个中国青年的努力方向。

  即使韩国有多不愿意正视现实,也必须承认,中国在高速发展自身经济的同时,也伸手将韩国拉上了经济的快车上,毫不吝啬的向对方分享着财富与机会。

  韩国需要中国的资金与就业环境,正如同中国需要韩国的核心技术。在这一场资源置换中,谁都不是完美超越者的形象。

  近几年来,中韩关系一度十分僵硬。但不可否认的是,在经济层面,中韩依旧是无法分离的合作盟友。

  在继往开来的奋进道路上,中国既不会以超越碾压别国为荣,更不会将狂追猛赶作为自己的发展方向。

  竞争同样建立在互相了解的前提下。比起盲目自卑,忌惮提防中国的崛起之路,韩国不如静下心来敞开胸怀,好好了解隔海相望的中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