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位置: 首页 > 米乐官网

米乐6-米乐官网

米乐6

联系人:任经理

手机:187-3816-1163

邮箱:3180485908@qq.com

地址:郑州市郑东新区绿地之窗尚峰座7层712室

米乐电竞:小人物的命运得以中场休息回忆却一直不曾落幕|三明治阅读俱乐部

浏览次数: 15 发布日期: 2024-03-29 02:37:04 来源:米乐电竞 作者:米乐官网

返回列表

  是三明治线上写作社群每日书社区的共读共写活动。我们会在当月的写作社群内更新选书资讯,书籍范围有非虚构、文学、历史、社科类。参与每日书的作者可报名申请获得赠阅。在每日书阅读角,你可以:

  张大春将这段如兄弟般的父子关系写在了《聆听父亲》中,以最真诚的字句写下了关于父亲的点滴。

  《聆听父亲》是张大春回忆父亲的散文。由于年迈的父亲意外摔倒,张大春在父亲生命进入末期的时候,开始给还未出生的孩子说故事,说的正是自己的父亲,以及从父辈那里听来的家族历史。全书以与未出生的孩子对话的方式,从祖上五代开始,说到父辈,说到自己所处的时代。除了父亲的讲述外,更贯穿了六大爷所写的“家史漫谈”,另有友人的回忆与叙述。

  三明治写作社群中,“家庭”一直是被讨论和关注的重要议题。本次共读,读者们与张大春一起寻找流散在时间里的“家”的故事。

  读书群里,有人说,一看见书名《聆听父亲》,就不想读。大约不想聆听父亲的爹味发言,不想被居高临下教导,不想看到男性自恋自怜式的“痛陈革命家史”。翻开《聆听父亲》,会发现,文字真诚平和,没有想教育别人的爹味,没有男性借由家族史光耀门楣的自恋。

  张大春的文字很有节奏感,有些段落像歌词,适合吟唱。听书,歪打正着。文字很有魅力。我喜欢边走路边听书。微信读书上正好有,搭地铁时,搭公交车时,走路散步时,改成听书模式,比阅读更沁入人心。

  父亲来自山东,父亲年老体衰,不能自理不能走路。父亲的往事,眼瞅着随时间湮灭了。

  《聆听父亲》是张大春内心生长出来的文字,牵引着我们,去感知一个家族,在时代变迁中,如何演变与生存。张大春开始“聆听父亲”,挖掘父亲的过往,寻觅父亲的根基。

  这是开头中的句子:“当某一种光轻轻穿越时间与空间,揭去披覆在你周围的那一层幽暗,我仿佛看见了另一个我——去想像你,变成了理解我自己,或者也可以反过来说,去发现我自己,结果却勾勒出一个你。一个不存在的你。在你真正拥有属于你自己的性别、面容、体态、脾气、个性乃至命运之前,我迫不及待地要把我对你的一切想像——或者说对我自己的一切发现,写下来,读给那个不存在的你听。”

  这本书也可以当作“工具书”。可以模仿他的思路,去挖掘父母的家族史,去找有关人员访谈,把关于孕育自身家族的零散记忆,从家族中零零落落的长辈口中,拼凑出一个脉络。

  初看书名,很多朋友笑称,真的吗,聆听父亲,这年头谁要聆听父亲,马上想到了一个词——“爹味”,教你学做人的气息扑面而来。其实不然,作者所写的,更像是一次寻根之旅,写了父亲,也包括父亲的父亲,直至祖辈五代,时代更迭变迁中家族的来时路。

  同时在写作本书的时候,作者的第一个孩子已在孕育中,即将出生,所以也有作者即将初为人父的一些感受,虽然作者的孩子如今已经长大成人,但是看作者当年写给未出世的孩子的话语,和我们今天的年轻人面对生育问题的焦虑,思考,期待,依然有契合和有所启发的地方。

  我和你母亲只会祈求并期待你活着,也许健康地活着,也许多一点儿——健康又美丽地活着。倘若日复一日,你的确看起来健康又美丽,我们会有进一步的渴望;你最好比别的孩子聪明一点儿、努力一点儿、顺遂一点儿……设若一路这么盼下去,终究有一日,我们必然会要求你比旁人更有道德、有智慧、有成就,甚至有钱有势。让我暂时不要那样贪婪,让我在健康这个词上暂停一下。

  作者写作本书的另一个契机也是因自己的父亲已至耄耋之年,聆听父亲,那父亲的形象又是怎样呢,我觉得是可爱的,有着我们今天在这个快速高压的时代为人父母所容易缺失的一面,读来莞尔一笑的同时也有所感悟。

  我也告诉我父亲:“星星掉到小宝家。”我父亲连忙推开屋门,走到院子里,踮起脚朝巷子对面张望一阵,说:“嗯!是掉了一地。”

  我把这决定跟我父亲说了。他说你压力不小。我说你才知道,他说不考就不考,就算你一辈子不念大学,我将来退了休还有终身俸,可以养你几年,我说这倒不必了,他说你也用不着客气,咱们自己人。

  当然书中还有很多对衰老的直接描述,今天的年轻人对生育问题的讨论中难免会触及老了之后的话题,老了之后究竟是怎样的呢,我们都还没有老过,很多人也并没有经历过贴身照顾年老亲人的经历,作者在照护父亲的过程中,也记录了很多真实直接的内容。

  一具健康伟岸了七十六年的躯体在摔了一跤、损伤了一束比牙签还细的神经之后,就和全世界断离。

  作为一个人,父亲只愿意做三件事:睡眠、饮食和排泄。这将是他对生命这个课题的总结论。连洗个澡也要求人。

  这本书里也有动人细腻的友情描写,有大时代的起伏变迁,家族的故事也从大陆到台湾,不同的人能读到不同的内容。

  幼年时期无忧无虑,青年时期渴望逃离,当时间走到中年,生命的厚重和脆弱突然同时变得清晰起来……也许,我们真的只能从生命的衰老开始尝试理解生命。

  我们这代人常以「我不怕老」作为人生骄傲,我也把不惧怕年龄的流逝当作生命的高级体验,我不怕自己变老,但我很怕父母的衰老……

  以前我很怕看写父母的书,尤其怕看到疾病和死亡,总觉得不看就可以不面对。直到30岁左右,生活硬生生砸来变故和磨难,才醒悟有的事情躲不掉,我这才一本本打开书写父母的书,今年读了安妮·埃尔诺、加缪、洪爱珠的父母,他们都写于父母离开之后,刚刚读完张大春的《聆听父亲》,则是在他父亲的病榻前产生的写作欲望。

  这本书写于新生和衰老同时到来的时刻,彼时张大春即将成为父亲,而他的父亲在除夕夜摔倒……在病床前,他在看着月光在父亲身上游走,产生了书写的念头。不过《聆听父亲》不只是在写父亲,他把听父亲讲述过的家庭故事,讲给还未出生的孩子……用一部家史回答“我从哪里来”,思考“我往哪里去”。

  讲述家族五代人的命运故事,听上去是厚重的家庭史诗,但作者没有按照固定的时间线去叙事,而是把几代人的故事穿插着讲,书的整体口吻是讲给未来的孩子,所以文笔是轻盈细腻又温润亲切,于下一代和上一代的记录、思索、想象和对话中,再次找寻和理解自己的生命。

  我在其中看到了与我的相同,曾经不理解的父亲模样,在家族故事里找到没见过的父亲。我家也有这样的故事,我奶奶离开的第三年,我爸写了篇纪念奶奶的文章,我就是在那篇文章里看到了我所没有见过的父亲的少年时代。

  但这本书又跟我们完全不同,张大春以及家族的生活背景,折射出了一部民国大历史。

  张大春文字极好,三言两语的勾画,让人沉浸在具体的生活里,很喜欢张大春记录的父子对话,尤其是病床前这一段:

  当月光完全辗过病房之后,我父亲惊醒过来。我替他翻了个身,见他仍不安稳,只好随口编派点话逗他——我是一半正经、一般玩笑地问着:

  老人睁开因糖尿病而对不大正地两颗眼珠子,看着我,又垂下脸埋在枕头里,闷声说道:”我看啊——你还是先帮我把尿袋倒一家伙吧!”

  读这样的书,当然无可避免地想到自己的父母,而这本书似乎也给了我某种安慰,接受孩子总是没办法理解父母,接受躲避不掉的衰老和告别,接受记忆还是能带来轻盈和安慰的。

  看到一个对这本书的评价,“故事才是传家宝”,看完这本书,我们该都会在更加理解所谓记录和传承的意义。

  在《聆听父亲》的大部分章节,张大春像一个絮絮叨叨的故事人,吟唱着他大爷们以及上一辈家族里的女人们的过往。那些似真似假传奇般的故事,在历史的滤镜中很容易把人读醉过去。恍惚间读到一半的我明白过来,这本2008年在大陆初版的书,讲述的是作者通过父亲了解到的故事,包括能追溯到的家族源头、父辈以及祖辈的人生经历、长辈们的人生态度以及对后辈的训诫等等。我的目光不应只放在父亲这一个话题本身,应该放得更长远,因为一个家族的历史和文化在缓缓向我走来。

  在开篇的章节,张大春的父亲已经病重不起,行将就木。此时他的儿子则刚刚成形,向世界发出新的心跳。在这生与死交替的节点落笔,张大春既作为儿子,也作为父亲,他的书写毫无疑问有着传承的意味。在此书的目录里,有且仅有两个问句:我从哪里来?我到哪里去?如果把前两个章节看做是背景交代,这本书的内容也在于回答这两个问题:我(张家)从哪里来?我(张家)到哪里去?在历史的车轮里,张家也有自己的选择和转身,从书香世家到经商世家,走过战火纷纷的年代,个人命运在时代的浪潮中抗争挣扎,每一个人的归宿都好像是被严丝合缝地安排。从哪里来容易考究,到哪里去则像是历史和先人留下来的预言、梦境和谜题。

  还好足够幸运,张家的故事如河水般奔腾前进,它没有被截断,没有被限流,从一段段历史中走到了现在。年轻人对时代和命运的探索、追寻和抗争推动着家族在盘旋向上的岁月楼梯中缓缓前行。合上书,反而是开篇对奥德修斯故事的描述让我念念不忘:“一次又一次的囚禁不停地召唤着人们,一声又一声唱的却是自由。当人们无法豁免那召唤的时候,已然接受了惩罚。”恍惚中我仿佛也被困在了扉页的故事空间,被作者邀请一面看过去,一面向未来进行对话。

  命题事关父亲,开篇下笔难免显得拘谨,一个听老人家絮叨往事并不新鲜,可回忆的闸门一打开,情感便如急速奔流的溪水,奔流而下,清澈明亮又细腻动人,饱含着让人心酸的哀怨,此时,又显得酣畅淋漓了。

  最后一章与书同题,开篇还是一如既往对父亲的反讽和打趣,不想在话锋一转,讲到了王景,转入了整场回忆的终局。

  这是解放前父亲离开大陆前的一段经历。那时的他,正不知往何处去。朋友王景的一张票,把他带到了青岛,后来一路去了台湾。王景的金句“不能光看一个点”,父亲躲开一劫,念叨了一辈子,而王景却已经不知流落何处了。

  接下来一封半遮半掩的家书,启动母亲追夫之路。母亲出门前一家家的拜别,好像是在乞讨,也是旧时代的众筹,大家族里的前情往事再次盘点了一番。

  七奶奶你可要知道,这是一部用不了的家当!千贯万贯、金山银山,都在上头,我怎么舍得!

  胡琴几进当铺,是纨绔大爷吃饭的家伙什,不值钱,但又离不开。此时,分别一去千里,赠与弟妹,带去给弟弟,既是他“父兄权威意志的展现,也是一个关于家庭允诺的提醒“。提醒弟弟,最后时刻,任何一个人都有自己要尽的家族义务。

  可以想像,这把胡琴,跟随这对夫妻穿越时间和空间,辗转流落到大陆的对岸,停留在岛上一个角落,串连起男人的逃避、女人的执着、变化起伏的命运、大家族的衰败、后辈的新生、对未来的困惑......不知会不会想起当年的风光与落魄。

  全书在母亲登上火车的一刻戛然而止,以母亲最后步行寻夫,小人物命运的得以中场休息,回忆却一直不曾落幕。

  时不时出现的生僻字词,忽近忽远的时间线,反复跳转的往来人物,以及作者设定好的读者——一个从无到有,从犹疑到确定的新生命,让这条叙述远年故事的长河,有了回环激荡,有了回首若有所悟之感。

  故事里,时间有如系绳,读者客座轻舟中,在父亲的记忆河流里,徜徉沉浸。聆听父亲,聆听的不是浑噩受挫的当下,也不是嘱咐甚重的未来,不是词不达意的只言片语,也不是顾左右而言他的絮絮叨叨,而是已经尘埃落定,磨砺成珠的历历过往。

  拥有一个善于说故事的父亲是幸运的,因为他早早地克服了语言表达上的隔阂与羞耻,将自己的所见所闻,所思所想分享予你听。在那里,父亲经历着人世间的各种角色,是儿孙,是学童,是飒沓如风的少年,是迷惘踌躇的大人,亦或是还没有角色的人。因为能够讲述,还有一个珍贵的听者,父亲的故事需得深远而纵横交错,而巨大的体量又赋予他览视一切,自如设计种种因果的能力。这样的能力并非凭空而生,而是来自于父亲的祖母,那种多年以后,如破译密码一般,突然窥见了世事的百般因果,失而复得间又倏而怅然若失,只留下宿命无奈的感慨,似乎这就是命运的最终了局。

  聆听父亲,仿佛在孤独的生命旅途中有人突然向你慷慨展示他的行囊,这人比你先行,走过的也是一条你永远都不可能踏上,一去不复返的道路,不管你是停驻倾听,还是扭头擦肩,它都将成为你的一部分。有时它许会过分郑重而叫人轻慢,有时它又会漫不经心让人难猜,但是生命可贵,它能承载住的点滴记忆更是,经年累积的人生脚本,只有在它属意的倾听者面前才会盛大开演。